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回 心疑心兄弟生嫌隙 感悟感君臣谐佳句 (第8/8页)
r> 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文物中,“剪头胡雏”的形象屡屡出现,可见当时胡人多梳着像披头士一样的发型(大家可自行搜索山西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中的陶塑与壁画)。而后来辽金两代则髡发、垂发、梳辫。因为这篇故事里女扮男装的情节,我没办法让女主在前期改变发型,所以采用了北魏太和改制前「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未有统一的情况(出自《南齐书》)。这样一来,在本篇故事的世界框架里,可以允许女主早期梳椎髻;故事中“凉人”相对较高的汉化程度(相较于历史上的辽金)也有利于之后对汉化情节的探索——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能够成功,一部分缘故就在于当时的鲜卑人习俗已经相当汉化了。 “俄罗斯套娃”在1890年出现在俄罗斯,但据说起源自日本。是画家马留丁见到一套日本的七福神玩具,最外面是秃头的寿星,里面套着七个神像,十分可爱。马留丁于是受到启发,设计了一套玩具,是一个姑娘套着一个小伙子,再套一个姑娘等,最后是一个婴儿。1900年,他妻子将这套娃娃提交到的世界博览会,得了奖,一战成名。这个情节写在这里或许anachronic,不过剥洋葱般的套娃又实在非常适合来形容这两个角色,他俩一层一层把对方和自己剥开,剥落一层层被社会附加的角色与身份,回归到最原始最真实的“人”。不知何时才能知己知彼,看清自我和彼此的本心。 “公的”“母的”灵感源于我丈夫。他是欧洲人,一直在努力学中文;我们在家用英语和法语,但他也会德语和意大利语,总之除了英语都是些名词分阴性/阳性(和中性)的语言。有一次我问他意大利语里的“amore”这个词是不是只能以masculine的形式存在,还是也有feminine的形式,他说是只能masculine,如果要说“mi amore”,这个‘amore’指的literally是‘爱’而不是‘爱人’,不同于公猫是‘gatto’母猫是‘gatta’。他最近刚学会了“公”“母”这两个字配上动物名称的用法,所以跟我解释完调侃了一句,“So when it comes to love, everybody is 公的,nobody can be 母的!” 我当时觉得非常搞笑。 [1] 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契丹袍服及辽朝乐舞人物服饰”,2020年2月9日,http://www.blzq.gov.cn/zjzq/lswh/202002/t20200229_1915632.html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