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男人的生活》 (第2/3页)
憶某些記憶。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總是說我太黏人,說我不該總是想要別人陪我。後來長大後,我開始覺得,如果主動接近別人,會不會讓他們感到厭煩……」 她對人際互動的矛盾來自童年環境。成長過程讓她將「依賴」視為錯誤,而「疏離」則是被社會接受的行為。 這類患者並不罕見,他們的依附模式大多屬於焦慮型,表面上習慣獨立,內心卻對親密關係極度渴求。最大特徵是「先一步放棄」,在對方真正遠離之前,便已經預設「我會被拋棄」,於是選擇在關係尚未建立時便自行撤退。 思考結論確立後,順勢引導: 「……你很努力地讓自己變得不那麼‘黏人’,對吧?」 「因為你害怕,如果表現出太多的依賴,會讓別人離開。」 她沒有馬上回答,這部分還在我的預料之中。 眼神閃過動搖,手指無意識地繃緊。 嗯,果然嗎 「……是。」 「但實際上,你並沒有真的變得不依賴,而是選擇了隱藏自己的渴望,讓自己看起來不在意。」 「於是,你開始質疑別人的好意,因為內心深處的你,始終害怕‘如果真的去依賴,對方會不會有一天厭倦而離開’。」 嘴唇微微顫抖了一下,彷彿被戳中了心事。 她的行為模式相當典型。她並非沒有嘗試過親密關係,只是這類關係往往因「自我懷疑」導致失敗。而這些失敗,進一步加深她的懷疑,使她產生「我果然是不被喜歡的」錯覺,形成惡性循環。 人類在絕望時,會本能地尋找合理化的藉口,而她的藉口就是——「他們從來沒有真的喜歡過我。」 但即使這樣,她仍然渴望被肯定,甚至對「被理解」產生了驚訝與感動。 「……你說的……完全沒錯……」 語氣輕顫,眼神閃爍,指尖不自覺地收緊,如同抓住最後一根浮木。 這類患者,往往會對心理諮商師產生依賴感,甚至發展出轉移性依戀。當一個人的心理屏障被輕易瓦解,他們很容易將理解自己的人視為「唯一能懂自己的人」,進而產生異常的信任,甚至是情感上的投射。 這並不值得興奮,因為她的依賴來自於「對安全感的需求」,而非「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