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5 (第2/3页)
阿姨楼上楼下转了转,干脆把创文问卷交给了她们,然后骑上小电驴前往自己的片区巡查。没想到刚到苏建花园大门口,就被兼职网格员老杨拦住了。“杨叔,你今天不去钓鱼,在这儿做什么?”韩晓武把车停到一边问。“小韩,你来得正好。”老杨顾不上回答,拉着韩晓武挤进人群,指着一位肩背旅行包,手里还提着一个大包的老人说:“他是从西疆来的,以前是我们安海人,十几岁就去了西疆,在那边一呆就是几十年,这是头一次回老家。他说他有个亲戚住在我们小区,想见一面,可又说不出名字,也不晓得住几号楼。回西疆的火车票他都已经买好了,明天一早就走,这一走不一定有机会再回来……”韩晓武听出个大概,看着老人用普通话问:“您好,我是社区的小韩,您老贵姓?”老人连忙接话:“我姓刘,叫刘爱国,我不会说普通话,你跟我说安海话。”韩晓武很意外,马上用本地话问:“你在西疆生活了几十年,还会说安海话?”“不是我一个人去的,我们安海去了好几千人,我们那边有好几个村都是安海人,平时都说安海话!”“他是去支边的,1956年去了一批,我记得后来动员过好几次,去了好几批。”一个老人挤进来说。“一共去了四批!”回到老家、背包寻亲的老人也很激动,掰着手指告诉众人:“56年是第一批,57年是第二批,59年是第三批,61年是最后一批,前前后后拢共去了八九千人。我是第三批去的,满打满算,在西疆生活了六十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韩晓武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忍不住问:“去了就不能回来?”“刚到那边的时候要搞生产,四周全是戈壁滩,连草都看不见几棵!一到那边就忙着开荒种田,哪有时间回来?后来都在那边安家了,拖家带口的,离得又这么远,来回一趟光路上就要十几天,还要花好多钱,想回也回不来。”老人放下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