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48 (第3/3页)
去茶楼,偏要跑酒楼来做生意。其实这也跟酒楼的经营理念相关。立文的这间酒楼可不是喝花酒的地方,都是文人喜欢聚集之地,喝的酒也偏风雅,什么桃花酒荷花酒菊花酒,配上那些精致典雅的酒具,再加上别处吃不到的下酒的小吃,这生意不用说书先生招揽人都好得不行。更重要的是,这位说书先生说的话本不是那些市井百姓喜欢的恩怨情仇,而是迎合了文人的胃口,中间又间插了武人的勇猛情节,两边都能引起兴趣,又把握住了度,让两边都不会觉得对对方描写太多的各种演义。猜都不用猜,这话本铁定是傅子寒提供的。他可是知道自家儿子当年干过什么,这会儿直接毫不脸红的将儿子的化名拿来用上。隋唐演义之类的简直写得溜溜溜。而在这故事中,他无缝植入了外戚干政这一情节,而且艺术性的夸大了干政的恶劣之处,还有那些高官衙内的蛮横凶残,让人听得是义愤填膺。傅子寒也去听过两段,还没讲到外戚的地方,但是这故事的情节已经相当吸引人了。不仅是学子们爱去听,就是周围住的那些官员显贵们,没事儿也喜欢去坐一坐,听一段说书。这个时候的说书先生讲述的方式,跟后世的评书有一点点相似,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说书先生后侧还有位拨单弦的艺人,在说书的过程中帮忙营造气氛。这种方式傅子寒没有见过。他以前所见的,要不就直接是说话,一张桌子,一块醒神木,一把扇子就足矣。要不就是江南那边的弹唱。这种又说又弹又唱的方式,听上去很杂乱,但是习惯了之后却发现自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在其中。一壶荷花酒,一叠香豆素拼或者卤味杂盘,就能在这里混一下午,听说书先生讲一段风云变幻荡气回肠的故事。京城里的那些高官们最初的时候还不稀罕来这边,到底是远了些,而且官员成天混在酒楼里,这不是摆明了想要被弹劾么?但是越是不能来,就越是心痒痒的想要来。特别是那些低阶官员,没事儿的时候呼朋唤友过来喝个小酒,听一段演义,然后趁着微醺来一段自己的见解,这小日子过得让人忍不住想要掐死他。讲了大概有半个月左右,故事开始涉及了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