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小田园_分卷阅读158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8 (第2/3页)

后大约有四、五十公斤重。

毛很厚实细密,一年下来可以剪两次羊毛,产毛量大约在六七公斤。剪下来的细羊毛,清理干净后可以卖给收购点,还可以拿到“巴扎”上去出售,也可以自家自用。

现在,老职工家里都会纺一点毛线。

纺毛线有简单的工具,也有复杂的工具。王慧珍为了给孩子们织毛线袜子,也学着老职工家属的样子,用纺线锤子纺起了毛线。

黎元元看着好玩,也试着摆弄了一下。

这是田爸爸给做的,就是一块两寸长短的木头,在中间钉上一根钉子,缠上一圈毛线,就成了一个纺线锤子。

纺毛线时,用手把毛线搓成一个细条,与锤子上的毛线连接到一起,然后,提溜着锤子顺着一个方向打转转,手里不断地续上细羊毛,就可以纺线了。

大人们平时说话聊天,或者开会时,可以坐在高高的板凳上,提溜着纺线锤子,打着转转。这样既不影响干活,也不影响说话。

而纺出来的粗毛线,用来织毛袜子是再合适不过的。

非常厚实也非常暖和。

除了样式不怎么好看之外,倒是非常实用。况且穿在脚上,只要暖和就好,反正也没人看得见。

边疆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挂毯、地毯等手工编织品。在经济搞活之后,便有专门的建花厂从事羊毛加工作业。

富有民族风味的地毯、挂毯精美异常,也非常畅销,甚至还能出口到海外为国家创汇。于是,一项新的“副业”产生了——那就是织地毯。

连队里,那些没有户口的家属们,手巧一点的,就去学习编织地毯。

而场部的建花厂负责培训,包教包会。出师后,家属们可以缴纳一定的押金,把织地毯的机器带回家,再领一批五彩毛线和图案,在家里操作。

这个活计很累人,需要手脚并用,眼明手快。还不能出现任何瑕疵,否则就得返工。

可织地毯的收益却十分喜人。

一张地毯的手工费,大约在五十元左右。

这么算下来,织地毯比连队里的职工们挣钱还要多。一时间,那些心灵手巧的家属们,靠着织地毯攒下了一笔钱。当然,也有笨的懒的,学不会或吃不了苦头的。

黎元元一时兴起,就让王妈妈带着她,专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