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1 (第2/3页)
/br>“略知一二,七王爷尽管出题”
台下有才疏者仍是云里雾里,不知隐语所为何题。有知情者便开始眉飞色舞的开始解释起来。
“隐语乃春秋时百家争鸣时常用的一种论辩形式,就是以人情\'事故影射国家政闻,极其考验人随机应变的能力。”
李知荀闻言笑了笑,不再多言,不假思索的问出第一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君王在,当朝政,事于君侧。”沈清沉几乎脱口而出。
“不规矩,无以成方圆。”
“不施仁,无以服天下。”
“弓干虽胶,有时而脱。”
“选贤举能,不计小过。”
一言落点,有人忍不住大喊:“妙对!”
“大车不较,不能载其常任。”
“律法不修,不能督其官民。”
场中看客终于忍不住,掌声四起,轰然大喊:“好!”
李易亭也从凉亭处过来,夹在拥挤的人群中。
他既不不鼓掌也不喝彩,甚至说他根本就没有听到台上的人在说什么,目光安静的落在侃侃而谈的李知荀身上,就再也离不开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治世以德则国昌,率民以暴则国亡。”
闻言李知荀不再继续出题,嘴角的漾起一个淡淡的弧度。
“哦?那周公子推行文治?”
沈清沉一愣,原来是要试探自己呢。
刚才因为时间问题没有多想,逼不得已才说出了文治之策。不过他怎么可能因为一个文官武官的界定就被判出局?
论领兵打仗,他不会比朝堂上那些作威作福外强中干的将军们差上分毫,甚至可以说远胜一筹。
想到这里,他胸有成竹的说道:“礼仪教化是太平盛世的治世上策,乱世时大厦将倾,国将不国,舞文弄墨就等于作茧自缚,此种情况应以操兵练马为先。在下并不厚此薄彼,只要能经世济民,盛世安邦,任何方法在下都愿一试。”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