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他的城14 (第3/3页)
校,鄂伦春的nana(孩子)想上学要骑马从白银纳走到呼玛,路过金山屯市场,漂亮耳环、手镯、衣服应有尽有把人眼睛都看花了。 到学校,汉族孩子围着他们转,好奇他们的兽皮服装。 生活老师把鄂伦春的孩子带到澡堂,小孩们排队洗澡换上布衣布鞋。 饭桌上少不了呼玛特产的臭豆腐,鄂伦春的小孩捏着鼻子干吃窝窝头,夹起黑乎乎的茄子不敢吃,怕有毒扔在桌面,后期尝过便知道茄子好吃没毒。 学校二百多个鄂伦春学生,年纪大的十八九,五十年代开展的扫文盲活动让鄂伦春上了年纪的人都拿起课本上夜校。 在山下定居后鄂伦春还是以打猎为主,用猎物从生产队、合作社换取粮食。那时候他们不会种地,犁地之后播撒种子,谷子、小麦成熟了也不收,扔在地里被雪掩埋。 Nageini(春天),鄂伦春人清理房屋附近的野草,将周围整理干净护林防火。 56年公署撤销改为黑河专员公署民族事务委员会,毕业的孩子们各奔东西。 大跃进开始,合作社把个人的东西交到大队上,专人给马匹作价,那是鄂伦春人第一次用物换钱。 有些不理解的人会重新回到山上生活,不习惯再从山上下来,反反复复。 多年后,为消灭“三大差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呼玛学校离开的鄂伦春人又回到学校任职。 有知识的老师变成了臭老九,小学文凭反成了红卫兵总司令。 75年鄂伦春人开始交公粮,从学校下来的老师分去生产队,当出纳、工人等等。 黑龙江省的鄂伦春干部要传达党的政策,鄂伦春派去听讲的人把自己打扮的像迪厅舞王,光顾着高兴把“力争上游”的政治方针传达成“往犁正上上油”。 鄂伦春人祖辈打猎不种地,哪里知道犁要不要上油,大伙儿听的迷迷糊糊,好在有个“明白人”指出错误。 八十年代,在生产队工作的鄂伦春人又回到乡政府工作。 鄂伦春的猎民分成小队,打报告申请狩猎指标,到土地资源局申请。口径枪、7.62枪,什么枪配什么子弹,管理弹药库的人按人数发放。 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交枪,有人听见风声早早办下枪证、有人乖乖上交、还有喝酒对天空乱放枪表示不满的人。 时光荏苒,经历过风风雨雨的鄂伦春老人在家乡当民族技艺传承人。 回想和老人学做鄂伦春传统服饰的画面,元苘鼻子前飘过熟皮子的臭气,着实让人念念不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