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54 (第1/3页)
角仍含着笑意,应声答道:“我亦觉着边、王二位贤弟才学出众,不过李伯徵实不必请了。和衷兄进京就已到过他家,他们兄弟来往其实密切,若请了他,到文会上就不方便咱们说话了。”他亲身体味过发现父亲是写自己最爱看的连环画的作者的感觉,不想让李兆先也体会一回了。而且叫上李兆先也没什么用,崔燮可有原则的很,一家父子只用一人,就跟古代名将挑兵士一样,绝不会父子俱用。王守仁跟他定下此约,由他帮忙请边贡、王九思二人共聚。那两位才子中边贡性情稍软,王九思却倨傲,不是诗文出众的才子不愿意见。但李梦阳的才华令他们倾心,两人都唯他之意是从,再怎么觉得崔燮略无诗才,不是他们才子之辈,也同意了见面。但他们同意了,崔燮这边一时半会儿却腾不出工夫。他刚把起复申请递到吏部,宫里就有内侍传旨,命他官复原职,赶紧回去上班。什么三天休假,一天也没有了,弘治天子迫不及待地要见到他,叫司苑局太监来当面跟他探讨一下正在试验的杂交大豆新技术。第270章日讲的安排比经筵简陋得多,就在文华殿后穿堂设御座、一副讲案,数位讲读官、侍班官侍奉讲筵而已。崔燮当年入直讲就是承了先皇余泽,认真论起来可算是半个传奉官,不过他是状元出身、编修职位,在文官中属于最根红苗正的一类,没人会指摘他这点。如今在乡下养望五年,再回来更是资历人望俱备,弘治天子将他拔回日讲班子,也就是件顺理成章的事。不过他入直太急,来不及备讲章,几位讲官们商议下来,就由他领天子读书十遍、背书十遍,其他人按进度进讲。如此安排,大家都省事。崔燮深知天子召他不是想听孟子,而是想听孟德尔的杂交理论,所以他入直前就只看了一遍张元祯等人的讲章,倒把自己的小论文翻出来,重记了一遍关键数据。直讲结束后,弘治就请先生们到文华门外领茶饭,独留下崔燮问对。崔燮五年未还朝,相貌变化倒不大,天子却因饮食锻炼得当之故,显得气色红润,比当初殿内荏弱的少年更有气势威仪了。他赐了崔燮座,命人送上茶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