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之任_分卷阅读19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99 (第3/3页)

枋得的妻子李氏,饶州安仁人,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婢女自尽,谢枋得的两个兄弟,三个侄子也死于元军之手。

谢枋得逃到福建后,曾长期流亡在建阳一带的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其贫困。他每天穿着麻衣草鞋,面向东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国。谢枋得不愿做元朝的顺民,以卜卦、织卖草鞋或教书为生。在流亡期间,谢枋得创作了大量的诗文。

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由于谢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来诱降他,但都被他用严词拒绝,并写:“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这句话后世多被引用,人们以为只是为了悼念白求恩才说的。

公元1288年冬天,大雪纷飞,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奉元帝之命,强押着谢枋得北上大都。这时,谢枋得已经六十二岁,形容枯瘦,但精神抖擞,他慷慨赋诗赠别亲友。一到大都,就问明太皇太后谢氏坟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恸哭再拜。元朝因他不降把他拘留于悯忠寺(今法源寺),他见壁间有曹娥碑,哭着说:“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就绝食了。降元了的宋朝丞相留梦炎派医生拿了杂有米饭的药汤请他去喝,他一面怒骂,一面将药罐拂在地上。1289年的四月初五,谢枋得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五天,终于为国尽节死去,至死未降为元臣。

后代北京还保存着专门为纪念谢枋得而建的“谢叠山祠”,南昌有叠山路以纪念谢枋得。

历史在这里走了岔路,陆秀夫和张世杰依然委与了谢枋得江东制置使的职位,但是却依照赵宇的叮嘱要求众人不要战斗,等待赵宇出闽地。此时进入六月,谢枋得召集了民间义兵,还未与元军交战,元军就已经退了。他领着数千人在信州外迎到了赵宇一行人,想请赵宇与他一同复信州城。

陆秀夫与谢枋得见礼,两个人同科进士,谢枋得比陆秀夫年长十岁,学问上很有名,陆秀夫虽然在朝中任官更高,但见到谢枋得也要恭敬有礼。两个人寒暄之后,陆秀夫就引着谢枋得去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