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4 (第2/3页)
弊说了出来,哭诉这么多年来敷出大于收入,长久下去国库必定亏空。农业税是不能轻易加的,一个不好会引发民怨,只能从商业税着手了。此言一出,自然引发千层浪,除了泰安帝的亲信还有寒门出身的官员支持,世家氏族出身的官员,皆激烈反对。支持的声音到底微弱,此事如预料之中,停滞不前,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不过朝堂的风云变幻和叶君书这个点燃了火的罪魁祸首关系不大,有吴即韫在前面顶着,还烧不到他身上。叶君书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自己的私事上。离他的亲事还有两个月,现在就要开始走流程了。若说卓贤之对叶君书和李家三公子的亲事态度,他自然是赞同的。虽然他当年离京时,李家三儿还没出生,但李家的人品他信得过,当年他和李家的人有几分交情,不过后来……卓贤之对于叶君书的亲事,真真是十二分上心,需要他出面帮忙的地方,万分积极。古代结婚的过程很是繁琐,什么时候走什么流程,都有严格要求,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三书六礼,得一个不落,才是完完整整的结契。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不过叶君书的情况又比较特殊,他们的婚事是泰安帝亲自下的圣旨,还给他们定了良辰吉日,所以前面很多步骤可以省略,他们直接到过礼。叶君书准备的契礼,除了必备发十二礼,其他的物件满满摆了几间屋子。他拜托叶君昊准备的东西,在半个月前就已送到。还有卓贤之的,他无夫郎无子,叶君书算是他的半个儿子,这次他来上京,基本上将自己的财产全带来了,准备放进契礼去。再算上泰安帝和后宫各位娘娘赐的东西,他们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的不留一丝空隙,才勉强放好。朝廷的下聘抬数是有规制的,最高一百二十八抬,一般只有皇子才会是满抬,其他哥儿基本略少于这个数。至于是多少,就看男方的心意了。叶君书的契礼满满当当一百二十六抬,就算是如此,也是塞得密密实实的,才勉强装得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