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105 (第3/3页)
举入仕的书生们,至少都达到了这个阶段。那时候的人的书法,以现代人的评价,每个人都是书法家。若成不了现代人评价中的“书法家”,科举看字都是会被刷下来的。当完成了这个阶段之后,便进入了完善血肉的阶段。这就和人一样,一副骨头架子,虽说其中还是有差别,但普通人肉眼可是看不出来骨头架子和骨头架子的区别。只有长出血肉,人类才有了可以一眼看出的相貌差别。字在稳固基本功,立好骨架之后,再进一步,便是在这骨架上增加血肉,究其内外精妙,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字体,达到工艺上的高峰。这时候的字,在当时,就堪称大家了。萧悦的字在虚拟课程中能被当时权贵赏识,已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第一个阶段是只要勤奋,人人都可达到;第二阶阶段是需要些天赋,但大部分人都能达到。而第三个阶段,则很少有人能达到了。第一二个阶段只是“艺”,是“技”,是说的清道的明的东西,而第三个阶段,则是更加飘渺的,只属于精神的东西。达到了这个境地,其字,就不仅仅是字了。它是书写者“道”的体现。如颜真卿,他在第三个阶段的时候,如萧悦那个时代书法鉴赏家所说的,“对生命与书艺在反省中得到悟彻,并将生命哲学与书艺哲学打通,因此在其点捺撇画中既留着生活的血泪斑驳,又在笔墨的动势中洋溢着生命的颂歌;既在线条的起落移动中灌注一腔豪情,又在栉比鳞次的布白中激射人格光辉。至此境界,其书如老枿枯林,却有浓花嫩蕊,一本怒生,万枝争发,生机盎然。”再如苏轼,他自幼临摹王羲之,一手字飘逸风流。但他中年之后,字风逐渐由大众化的“风流才子”转变成独具特色的“石压蛤|蟆”。遭遇贬谪的苏轼,在寒食节时写下著名。“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这时候他的字还是很平和的小楷;“破灶烧湿苇”——他的心情越来越悲愤,字也越来越大;“也拟苦途穷,死灰吹不起来”——灰颓绝望似乎快要将他压垮了,他的字也越来越“沉”,好似让人喘不过气来。可就在完成四个月之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