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24 (第2/3页)
东西。钵钵鸡的汤,是鸡汤鸡油,而不是猪骨头猪油;钵钵鸡串的肉,是鸡肉鸡杂,而不是猪下水猪内脏。钵钵鸡是大佛脚下殷食人家的调味小菜,而不是川江码头劳工走贩的果腹之物。就连盛放菜肴的器具,钵钵鸡那或青花或龙纹的瓦罐,或精致或大气,都是那么彰显着这道菜的来历,绝对不是草根出身。在宿谊穿越的时候,钵钵鸡传承下来,已经变得很草根了。精致的钵钵变成了盆子,熬汤的变成了猪骨头,竹签上更是连鸡肉都看不到。就连许多年轻的成都人,都会疑惑,钵钵鸡和冷串串有区别吗?宿谊拿起一根竹签,轻轻咬下浸透了红油的鸡肉。有区别,当然有区别。区别大着呢。已经完全没了钵钵鸡精髓的“钵钵鸡”,要吃出味道,还得放碟子蘸调料。无论是为了照顾川人口味的干碟,还是照顾不吃辣的客人口味的油碟,亦或是为了外来游客专门调配的麻酱碟。宿谊认为,蘸了碟子才能吃的钵钵鸡,吃起来就没意思了。钵钵鸡的精华,就在于鸡汤与调料的融合。鸡汤熬的入不入味,调料炒的够不够好,这就是每一家钵钵鸡的绝活。好不好吃,只要在刚从钵钵里拿出来的竹签咬上一口,立刻就可以评判。好吃的钵钵鸡,绝对不需要任何其他佐料辅助。空口吃就成了。宿谊调配的钵钵鸡,还是老式的两种味道。一种麻辣,一种藤椒。上好的芝麻漂浮在红亮的麻辣油或者清亮的藤椒油上,竹签上的食材隔着油若隐若现,再趁着瓦罐洁白的内里,从视觉上,就是极佳的享受。宿谊吃完了一串还想继续吃。但想到厨房外面还有人等着,偷吃过多好像不太好,于是宿道长又吃了一串藤椒味的之后,才擦干净嘴,慢条斯理的端着两个瓦罐走出了厨房。然后他一走出门,就看见院子里本应该正在清谈的几人,正瞪着自己手中的托盘,两眼跟冒着绿光似的。宿谊心中涌出一种诡异的自豪。“各位久等了。”宿谊保持着高人风范,托着钵钵鸡走到石桌旁,“一辣,一麻,个人凭爱好吧。”“辣?难道是姜蒜所做?”慕晏好奇道,“可姜蒜并非此种颜色,难道是混入了其他汁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