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509 (第2/3页)
br>“此外,学中现分两院,东院研习各家学说,西院则注重匠艺。”“匠艺?”范宁面露惊讶,愕然道,“匠艺也能成学?”“为何不能?”桓容挑眉,“昔日建安三神医,范公可曾听闻?”所谓建安三神医,即是指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以及流传下“杏林春暖”的东吴名医董奉。提起这三人,是为让范宁明白,除他所推崇的儒家和东晋流行的道家,这些能治病救人的医术同样可为学说。此外,包括木工、铸铁、机关等被视为不上大雅之堂的手艺,同样可为教学。“书院每季都要考试,成绩优秀者得奖。连续四次末尾者,或延长学时,或开除出书院。”“凡入西院者,学成后皆要留幽州工坊三年。”“东院学成者,先由州中正品评,后参加治所考试。成绩优秀者可入州郡县为职吏。不为官亦可从军,两者之外还可留于书院。”“如都不愿,又当如何?”范宁忍不住问了一句。“当此乱世,凡为丈夫,必有一番抱负。”桓容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道,“范公以为,习得一身本领,身处边州,北有强邻,学成之人会当如何?”幽州书院发展至今,已有些偏离桓容设定的轨道。但这种偏离是向好,无需刻意阻止。正如之前所言,如今还是乱世,一旦遇上兵祸,无论士族高门还是庶人百姓都是朝不保夕。桓容要的是能横扫外族、气吞山河的军队,要的是能在其位谋其政,未必爱民如子,却能切实奉行职责的官员。幽州书院的发展,让他看到了这个希望。按照后世的话来讲,书院完全就是一个大杂烩,集大学、军校和技校的职能于一身。从书院中走出的人才,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着驱逐外族、恢复华夏甚至开疆拓土的宏愿。桓容本以为是自己的办学理念使然,殊不知,听过几位先生讲课,方才彻底明白,比起这些法家、兵家乃至儒家,自己的气魄似乎还有点“小”。现在的儒家并不像后世。桓容不是这方面的人才,但也能清楚体会到,这个时期的儒家名士甚至带着点法家的色彩。而法家更不用讲,当年的秦国飞速发展,继而一统六国,奉行的就是法家学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