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华山风云录】(4) (第4/10页)
> 可能是有某种天赋在身,十七八岁时我就已经读过了许多中医药著作,不说 精通但也游刃有余,加之大城市里的成长条件,让我对西医的理论和方法也有所 领悟。要想了解这个地方就得融入这个群体,于是想干便干,从银号里兑了钱, 又找了个合适的地方,我便在镇上开了一家中西医结合的小诊所。 1929年南京政府取缔中医的政策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只得收回成命,但是 提出了一点,就是必须对中医师的资质进行考核,用城里流行的话说,必须持证 上岗,但在边远的乡镇地带,南京的政策还管不到这里,所以我的到来,并没有 引起什么麻烦。 在中国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中医了,但无论是就诊的人数,还是医生的生活状 态,中医和中医之间是大相径庭的。有的混不上饭吃只能到药店坐堂,或者自己 开个小诊所,仅能维持生活。但如果医者打出了名头和口碑,那家里却是可以做 到门庭若市,而且诊金也可以收的很贵,在天津或者北平,这样的医生看一次病 诊金一般是一块银元。 一般穷苦人家一块银元可能用十天半个月,这费用就相当高了。不过多数情 况下不太知名的中医费用就远到不了这么高。另外说到药材,除了达官贵人用贵 重药材,一般都是比较便宜的。有时候胡同里穷苦人家的小孩生病了,也不去看 什么医生,自己买点药吃吃也就好了。 说到西医,在城里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当然一般都是留洋为主的青年, 更好的当然是有条件去医院,偏远的乡镇至是没这个条件,况且他们也不懂什么 是西医。 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人过来。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很难让人相信医术的水 平,更别提那些听都没听过的温度计、听诊器了。不过时间长了,还是会有人上 门,毕竟这镇上本来就没有几个能看病的大夫。 来到此地并不是为了赚钱,所以但凡是有病在身的人来者不拒,价格也公道, 有钱多给没钱少给,能用简单的药去医治也不会玩套路。但钱是肯定会收的,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