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魅(民俗怪谈)_兰若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兰若珩 (第2/4页)

发掘到很深的地方了。土壤的层次和颜色界限开始模糊,这是很典型的经过开挖和回填的特征,我相信地下一定有什么存在。”

    “2月12日,雷雨。我们在营地里歇息,兰突然要冒着雨出门,我有点担心他,就跟了上去。我们到了挖掘地,天上正在打雷,我贴在地面上听了听,那一部分地表泥土的声音果然与其他地方不同。这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据,因为地下建筑外实内空,久而久之泥土沉降,在受到较大震动的时候,声音就会和普通的地面有所区别。”

    “2月15日,兰从土中找到了一些金属杂质。其他人不大在意,但我理解兰的兴奋,我认为,我们已经能够确定,地下存在着一座古墓,而且规模很大。”

    “2月17日,挖掘点已经到了地下六十米,凿穿了四层地下水。这个深度已经超过了中国所有现存墓葬的记录,可是古墓还是没有一点影子。

    作为工程师,我开始有些怀疑自己之前的判断了。随着深度增加,地下建筑的修建难度可是呈指数级上涨的。古代的中国人有能力把墓葬修到地下近百米的地方吗?想象一下,地下的三十层楼?那简直是和金字塔一样的工程奇迹,哈哈!”

    “2月18日,我提出放弃挖掘,兰不同意。他为什么对这座不知道是否存在的古墓这么执着?机器一直放在这里挖掘,难道不会对工程进度造成影响吗?”

    在2月18日之后,这位工程师再也没有记录过古墓的事,每日的报告上都是地质勘探结果。直到这份手稿的最后一页,只有一行潦草的字母。

    似乎在匆匆之间写就,却依然力透纸背,看得出下笔时倾注了极大的焦虑和恐惧:“他不是兰若珩!”

    收到这封信以后,祖父几乎是疯了。

    1988年,叔叔出事的时候,祖父怀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调取过英波吉罗公司的勘探报告。没有任何人报告过这座古墓的存在,那位工程师交给公司的工作汇报里对此也只字不提。

    那这份手稿是怎么回事?他们为什么不进行官方的记录?

    “他不是兰若珩”又是什么意思?

    从那以后,祖父就像着了魔一样。不管这份手稿是否可信、不管希望有多么渺茫,他都坚信,也许叔叔还有活着的可能。他要回到那片地方去,找到那座古墓。

    解放前的战乱里,有不少外国考古队深入中国内陆大肆搜刮珍宝,许多国宝就是那时开始流落海外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有将近四十年,中国政府严格禁止外国人以考古名义入境。

    好在九十年代以后,国际交流频繁起来,这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