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欲海沉浮(03) (第5/8页)
不行,这事我一定要如实反应,党员,党的 纪律要求不允许我这样做。山区的老百姓太善良了,每到一处,他们都在说打井 队的好,把他们说得像大救星。本来按合同,打井队的吃住是用不着当地群众管 的,但儿乎每到一处,村民小组长都组织群众凑这样凑那样,打井队苦虽苦,但 顿顿有鸡猪羊肉吃,顿顿有小酒喝。村里的群众还觉得过意不去,恨不得把自己 的心肝都掏出来款待那些省外来的大恩人。 这也难怪,山里的群众渴水、盼水的时间太久了,这打出的可是救命水啊! 在几个没打出水的地方,村民小组长竟然领着一群老者给我们下跪,请我们无论 如何再安排打几口试试,彷佛我们就是龙王老爷似的。而凡是打出水的村子,村 民都在井旁立了“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碑,有的还到县上为打井队做了锦旗。 是不是我真的错了?我也是农民的儿子,家在贫困山区,对农民知根知底。 看到他们对打井队一片感激之情,我不禁反反複複地在心里问自己。 督察打井的工作接近尾声,最后一站是去三山乡一个叫普埂呢的彝族村。 普埂呢是出了名的干旱村,它的干旱程度不仅在云山县出名,就是在全省、 全国都是出了名的。 由于地处高山,加上又是一个三百多人居住的彝村,这个村年年每到正二月 就缺水。今年遇上百年未遇的大旱,干渴度更是可想而知。还在过年前,村里的 人就不得不翻山越岭,一群群、一起起地到十公里、二十公里之外去找水、背水 吃了。 村党支部也曾组织村民在附近的山餐里挖了三十多个沙井,市上也专门拿出 资金请省、市两级的地质专家到该村附近勘探,拨出资金打了四口井,可是老天 偏偏不长眼,口口都是猫抬尿泡—空欢喜, 不打时昨个看都有水,打下去却全没有水。这样的干早程度当然不会被新闻 部门放过。一个月前,作为市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我,曾与宣传部门 一起带着市电视台、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对普埂呢的干旱缺水情况进行过专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