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节 (第2/6页)
若台阶的梯田。说不得,那些泛着灰白色的石砌田埂,由山脚开始便逐级抬升一直延伸到了山顶位置。在那些业已蓄满了水的梯田里秧苗茁壮成长,远望过去颇有几分登天梯的架势,这一幕情景不由使人看得心旌神摇,直觉不似身在人间。 随同宁采臣前来的一名总督府书吏由衷地赞叹说道: “玄妙啊!此地真乃鬼斧神工也!” 在农耕时代,总体社会生产力太低,农业所能养活的全脱产人口数量也是有限的。即便在一般被视为脱产者的读书人群体当中,想要找到几个分不清韭菜和麦苗的极品书呆子,这事也挺不容易的。无论怎么说,耕读传家也是华夏的一项优良传统嘛! 宁采臣等人朝着这片梯田出发,待得来到了近前,他们又有了新发现。旧时在家,每逢赶上了春季插秧,或是秋收夏忙之类的特殊时点,宁采臣这个书生也得跟着下地干农活,因此他对伺候庄稼的手艺并不陌生。此刻进入到田间地头,宁采臣迅速意识到了重大发现。在他手边这片梯田里种植的水稻,植株长势比起一般品种似乎要强出许多,稻子的秧苗粗壮挺实,分蘖也多了近一倍的数量。 哪怕此时还不到能准确估算出亩产多寡的时节,凭着自己的经验,宁采臣也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这种水稻的单产很是很惊人。 提高粮食单产是个什么概念?假设一亩地增产十斤,一万亩增产那就是十万斤。假设兴汉军治下的荆州和益州引种这些良种作物,不言而喻对于粮食产量增加具有何等意义,这样的革新无论怎样加以歌颂都不为过。意识到陈凉吩咐的事情可能有了眉目,宁采臣心潮澎湃,勉强压抑着那颗砰砰乱跳的心,派人找到了在附近田地里施肥的一名老农。 见了这位本地农夫的面,宁采臣马上客客气气地施礼说道: “这位老人家,不好意思打搅您了。敢问老丈,这田里的稻种是从何而来?” 这名五十多岁年纪的老农夫赤膊着上身,他的下半身只穿一条牛鼻裈,头上戴着竹篾编成的斗笠,不显瘦弱的身躯被阳光晒成古铜色。 闻听宁采臣的问话,刚放下手里粪勺的老农露出了憨厚笑容,说道: “哦,俺们都是从镇上农资站赊销来的。” 猛然听到一个陌生的名词,宁采臣楞了一下神,跟着追问说道: “农资站?那是何地?” 这时,老农打量着对面的一行人,像是恍然大悟般指点着说道: “噢,俺知道了,你们都是外地人吧!” “是啊!我们是从荆州远道而来。” 宁采臣的彬彬有礼博得了老农的好感,他颔首笑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