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_苏轼回朝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苏轼回朝篇 (第3/4页)

岛第一位进士的成功之路,由八大家中苏氏兄弟合力完成。

    以上的事很阳光,让人很佩服。似这就是苏轼的精神内核了?但如只是这样,那么苏轼就只是个精神胜利法的大师,在逆来顺受里让自己不哭出来罢了。何来伟大呢?

    苏轼从没放弃希望,他一直怀念北方、坚信着自己定会回去。被贬昌化3年后。某一天苏轼若有所感,对苏过说“吾誓不做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原气象”为此,他洗砚焚香,向天祷告,书写自己平生最得意的8篇赋。如一字不错,即有北还之望。那一天,65岁的苏轼凝神专注,挥毫泼墨,8篇名赋一一写就。居然一字不错!苏轼大喜,吾归无疑矣!

    归去来兮,哪怕再晚,也等到了那一天。顺便说句:这件事是真的。这8篇赋后来被一妙人收藏了,这人是宋史上把太监这特殊职业做得最成功的人。这样一个人,竟对外宣称自己是苏轼的私生子,且是遗腹类的…

    苏轼在1100年6月20日渡海北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文化苦旅,前方等着他的终于是一片坦途,一片久违的阳光了…可惜上天只留给了他短短1年多的时光来回味这一切。苏轼一路向北,沿途游故地、会旧友。把一生中所有恩怨一一了断,甚至和章惇都通过信,表示并不太介意和章惇一生的交集。

    66岁的苏轼在常州,死在了1101年7月18日的夜晚。对于苏轼,我们忘了他的官场经历吧,要记住的是他的诗词文章。他是中国自唐以来的第一大天才,北宋之后,中华文人如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再没任何一个人是可以超越他的…一生的磨难。仿佛是上苍赐予苏轼的灵感。他的每一点心灵波动,都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瑰宝。

    李白飘逸雄浑、神化难明、天赋绝顶,可高兴时放浪形骸,失意时长歌当哭,波动太大,完全被外界影响。杜甫虽忧国忧民,一片赤诚之心,可惜忧过了头,杜诗难免沾上了潦倒灰暗气。只有苏轼,不管际遇怎样,心里始终都有棵盛开的兰花。心有茂兰一棵,不为世事羁磨。这种从容的美丽,哪怕有再多折磨,仍宁静地绽放…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正是宋朝命运、宋朝文化的缩影…

    善待范纯仁、苏轼之后,全天下一时间对这位新登基的宋徽宗好评如潮…别忙!赵佶觉得还能再发挥下,让好评达到高潮!

    高潮由宫里、宫外两部分达成。宫里,忍了6年的向太后终于等到了全方位的快乐。说来她也是很不容易、日子很难的,为了熬到宋哲宗死,宋徽宗立,她都光着脚丫子在皇宫里狂奔,又哭又喊地搏同情,她容易吗?现在好容易盼到了好日子,要怎样继续下去?哪怕自己老得没法说话,像宋哲宗病危时那样都没危险?这要早做打算才行!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